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大成武昌
武汉市武昌区经济总量预计突破1900亿元
中新网湖北
2023年12月25日 18:11
2023年12月25日 18:11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12月25日电 (刁少红 吴迪)12月25日上午,武汉市武昌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武昌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一年来,武昌区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在省、市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筹全局,不断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作用,积极拓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新赛道,创新实干、奋勇争先,区域经济总量跨越1800亿、迈向2000亿,经济发展回升向好,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安全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区域实力持续巩固 创新动能加速积蓄

  武昌区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增幅6.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7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亿元,三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持续保持中心城区第一,在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榜中攀升至第42位、连续4年领跑全省。

  今年以来,武昌区全力服务项目强支撑,42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96个在建项目加速推进,26个项目如期竣工,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0亿元。聚力精准招商引活水,13条街道实现招商共享中心全覆盖,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5个,3个百亿级项目成功落地。着力激发消费扩需求,全年实现社零额760亿元、增长11%。

  商贸品质不断提升,华中首家京东MALL盛大开业,武商梦时代获评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武汉SKP、武昌万象城、滨江天街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加速建设。加速释放文旅魅力,入围全国首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名录,黄鹤楼景区跻身“十一”国庆黄金周热门景点亚军,昙华林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年旅游人数45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近470亿元,居武汉市首位。

  聚焦软件服务、北斗应用两大主攻方向,武昌区统筹推进产业规划、空间拓展、企业引育及服务保障,武昌区数字经济成形起势。其中,滨江数创走廊架梁起柱,沿徐东大街盘整产业空间超100万平方米,招引集聚数字经济核心企业130余家。中科·武大智谷、小洪山科学城、珞珈山创新港正加快推进,斗转科技园获评武汉市首批数字经济示范楼宇,湖北北斗卫星技术应用协会揭牌成立,长江北斗、云成卫星等一批优质企业相继落户。

  聚焦全国碳金融集聚区打造,武昌区组建运营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创新推出“首义论碳”品牌,成功招引200余家涉碳机构企业。聚焦碳市场建设,全国碳清算额超480亿元,搭建“武碳通”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首批吸纳全省107个企业项目入库,在全国首创推出一批碳基金、碳托管和碳质押融资等碳金融产品,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成效初显。聚焦碳生态营造,组建武汉碳普惠管理公司,上线华中首个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武碳江湖”,挂牌成立碳金融园区巡回审判法庭。

  依托辖区船舶产业领域科研院所,武昌区谋划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聚区,吸引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落户;依托湖北中医药大学成立湖北时珍实验室,以科技为中医药发展赋能。人才红利加速释放,充分发挥院士之家、博士联盟等平台作用,推动6个院士专家项目转化,促成生物芯片、智能检测等8个优质博士创业项目落地,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60亿元、同比实现翻番。企业培育梯度推进,全年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612家、为去年的1.5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5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瞪羚”企业14家,均居武汉市中心城区前列。

  城区品质提档升级 人民福祉持续增进

  今年以来,贯通武昌古城南北的和平大道南延隧道建成通车,华中最大的地下环路即将竣工,城区环境品质稳步提升,在全市中心城区率先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与此同时,武昌区加快实施城市更新、增强城市韧性、改善居住环境。累计实施5个完整社区试点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3个,加装电梯116部、占武汉市40%。城区环境更加宜居。截至目前,长江武昌段水质稳定在Ⅱ类,外沙湖、内沙湖、晒湖获评武汉“美丽河湖”、数量武汉市第一。着力提升城市景观,新建绿地8.2公顷、绿道5公里、口袋公园9个,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武九生态长廊建成开放,在武昌漫步随处有绿、见景、动心。

  2023年武昌区民生支出超86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体等民生供给更加丰富,在武汉市率先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社会救助工作获民政部通报表彰。

  教育布局更加优质均衡,公办普惠幼儿园占比超87%,新增中小学学位2160个。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医保定点机构“便民门诊”设置率达100%。民生保障成效更显。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筹集岗位8.2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3.5万人。关心服务“一老一小”,新增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5个,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三助一护”服务8.8万人次,区妇幼保健院入选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示范中心”。

  2024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武昌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机遇期、突破期。武昌区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紧扣“五个示范引领区”建设任务,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做精做活新兴产业,着力扩需求、优结构、防风险、保民生,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武昌新篇章,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夯基固本,着力增强发展基础支撑。做强主导产业。坚持以总部经济为引领,全力打造华中金融资本服务中心、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区、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抓项目投资。强化全链条项目推进,加强项目谋划,加紧项目开工,加快项目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推动项目规划实施落地。猛攻招商引资。坚持全员招商,强化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驻点招商,紧盯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实体化运行链长制,充分发挥首义科创母基金牵引作用,提升以商招商、校友招商、专业招商、外资招商实效。

  二是聚焦创新突破,着力建设数字经济高地。瞄准主攻方向。紧盯软件服务、北斗应用等重点领域精准招引头部企业。推动空天信息、测绘遥感等关键技术研究转化,支持引导工程设计、商贸文旅、大健康等优势产业数字化升级再造。扩容载体空间。编制实施滨江数创走廊建设规划,改造投用武汉数创大厦二期,引导徐东大街沿线等产业空间打造数字经济专业园区,实现滨江数创走廊集聚成势。围绕打造全省北斗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承载地,推动中科·武大智谷建设成型。营造发展生态。建强数字应用平台,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营造数字发展氛围,开展黄鹤楼星空数创大赛等系列活动,创新推出多领域数字应用场景,形成数融万物、数享生活的发展生态。

  三是狠抓绿色转型,着力拓展双碳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碳金融,支持中碳登增强平台功能,做强全国碳市场中心核心承载区。聚焦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转化、碳普惠应用等五个方向,加速推动武汉碳清算所落地,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大力培育碳产业。依托辖区船舶设计研发院所和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加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依托农科院油料所、湖北大学,谋划打造国际健康油谷、中国(大东门)种子交易中心。依托龙头设计建造企业,引导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绿色建造上下游企业,创建一批绿色示范项目,打造绿色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地。大力促进碳创新。提升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成效,策划举办碳招商活动,扩大全国碳市场中心、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影响力。擦亮“首义论碳”品牌,持续推进6类低碳场景建设。

  四是立足功能完善,着力优化城区环境品质。有序实施城市更新。持续提升“三区”功能,滨江商务区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华中金融城启动重要节点提档升级;武昌古城启动三道街、蛇山北坡节点等项目建设,斗级营全面开放运营。加快实施白沙、杨园南北“两翼”更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新建微循环道路10条以上,新增停车泊位、充电桩各1万个。持续改善城区面貌。创建一批精细化管理示范片区,开展城市道路全域保洁行动,在重要节点、地铁出入口打造小花园、微公园。加快建设生态城区。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决护好一江清水,确保长江武昌段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持续推进流域治理,确保辖区全部湖泊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

  五是紧盯群众需求,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实施“春风行动”“学子聚汉”等专项行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持续新增义务段学位。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让居民享有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优化“一老一小”服务,有序实施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实现重点商务楼宇托管全覆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深化基层治理创新。深化共同缔造,强化党建引领,健全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机制,推动资源、服务、平台向街道社区下沉。凝聚群众力量,支持小区建设综合服务驿站,做优做强协商议事平台。总结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探索形成管长远、管根本的体制机制。筑牢平安稳定底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六是突出提能增效,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民亲商政府。抓好主题教育成果转化,扎实办好年度10项重大民生实事。着眼为企业降成本、增效能、拓市场,大力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关心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建设法治高效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加强全区中心工作、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督查考核,切实提升政府履职效能。建设担当清廉政府。持续开展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整改整治,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长期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完)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