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各地 > 正文

湖北宜昌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5日 17:18 来源:中新网湖北

  中新网湖北新闻6月15日电 (周燕琼)近日,一年一度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拉开大幕,广大市民游客再次徜徉在屈原文化、端午文化的海洋里。湖北宜昌,在其特有的传统文化沃土上,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一颗颗古老非遗文化的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由“活起来”实现“火起来”。

  活态传承魅力显

  6月10日,位于秭归县文化馆的屈原故里非遗小巷格外热闹,在一把把艾草的装扮下,古色古香的小巷充满了端午气息,游客和市民们纷纷前来打卡。

  “艾茶可以除湿止痛,艾灸可以通经疏络,冬天体寒的人尤其适用。”作为秭归县非遗代表作,屈艾灸法馆负责人宋发龙忙着向一波波的游客介绍《针灸疗法》。

  端午时节,秭归特有的系列非遗产品,深受游客追捧。走进艾叶香包馆,负责人成为手把手教游客体验制作艾草香包;峡江竹编馆里,草编非遗传承人罗光林在赶制龙舟产品;端阳粽子馆里,米香扑鼻,传承人们正忙着制作秭归特有的清水粽……

  这里仿佛一个秭归非遗展览馆,30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来的屈姑食品、秭归薅草锣鼓、三闾刺绣、九畹丝绵茶、古法酿酒等20多项国家和省、市、县级非遗项目、670余件非遗手工制品和商品先后入驻,开展展览、展示、文创研发销售、沉浸式体验等多种非遗体验活动。

  小小巷子,除了带来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

  “小巷在城中心,人流量大,可以提高现场教学展示、技艺交流效果,推广传统手工工艺。我已经招收了4个学徒,打算再吸引更多的青年爱好者,让老手艺和传统文化更好传承。”被称为秭归“皮雕痴人”的85后朱富康,正用一枚刀具在牛皮上轻拨慢捻,勾勒出栩栩如生的浮雕卷草纹。

  一技之长变了“现”

  端午佳节,秭归县郭家坝镇文化村非遗传承人郑帮龙的文化食品加工厂里,当地10多名村民忙得不亦乐乎。

  案板上的麻花、碳火上的芝麻饼、油锅里的土豆片,这些儿时记忆中的美食,在这里一一呈现,喷香扑鼻。

  拗锅、碳火,精面粉、土菜油,传统工艺、祖传秘方,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出的芝麻饼、小麻花、连环酥等舌尖上的美味,逐渐火了起来。

  如今,郑帮龙夫妇用传统手法制作的系列食品供不应求,远销到秭归周边县(市),年收入已近200万元。本村10多名村民就近打工,每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宜昌市不断加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枝江市、远安县、秭归县、长阳自治县、五峰自治县共建立了23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其中16家申报纳入国家扶贫车间,解决了400多户建档贫困户就业问题,助力精准扶贫。

  糊壳子、搓棉线、剪底样、包底边、填底布……在枝江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布鞋工艺坊,18道工艺、约5000余个针眼,全部由传承人纯手工完成。

  除了“专职”匠人,许多闲赋在家的“老妈妈们”也都成为了步步升布鞋文化村的“休闲上班族”,她们在家利用闲暇时间做鞋子,然后领取工资。

  借助电商平台,枝江手工布鞋已经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地区,步步升的布鞋工艺坊和布鞋收藏馆也成为了游客集中参观的“网红点”。

  文旅拥抱焕新生

  三峡人家峡江船工的生命呐喊让人震撼;清江画廊十碗八扣地道美食令人回味无穷;屈原故里千年离骚的吟诵涤荡心灵……

  在宜昌,非遗和旅游的融合,让众多非遗项目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的同时,也赋予了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正月是新年,昭君进花园,抓一把花籽,撒满园,颗颗要生全……”多年来,“王昭君传说”省级传承人、“兴山围鼓”省级传承人李作权在兴山昭君村景区孜孜不倦地讲述着昭君的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昭君村景区已为50多名民间艺人提供非遗传承平台,拥有有十来个展现非遗艺术的节目,而集中展示非遗的“古音堂”,通过真人表演、实景模拟、图片实物等方式,全面展示昭君故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成为景区又一热门景点。

  非遗文化相拥旅游产业,在宜昌全域多点绽放,使越来越多游客驻足宜昌、品读宜昌、爱上宜昌。

  从秭归的端午文化节到兴山的昭君文化节,从五峰的万里茶道到夷陵的夷陵版画,从唱山歌、跳巴山舞到包粽子、吃豆腐乳……在宜昌,非遗文化丰富了旅游的体验,旅游为非遗的保护、开发、传承、弘扬提供了渠道,文旅融合实现了良性循环、合作双赢,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编辑:裴春梅)
关键词:非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