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各地 > 正文

"万里走单骑"!单霁翔点赞黄石"最朋克"工业风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2日 11:50 来源:东楚晚报

  2月27日—28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担任嘉宾,来到黄石参与录制《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节目录制结束后,单霁翔接受了黄石媒体的集中专访,畅谈他遇见黄石的故事,分享他眼中的黄石工业遗产魅力。

单霁翔 记者 鄢巍 摄
单霁翔 记者 鄢巍 摄

  黄石工业遗产具有唯一性、集中性和连续性

  单霁翔与黄石颇有渊源,曾几次造访黄石:“到黄石来看的时候觉得来晚了,因为相比之下,黄石这座城市的工业遗产遗留更加丰富。”

  单霁翔认为,黄石的工业遗产特点首先体现在唯一性,有3200年前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有1700多年前的铁矿遗址,且保留下来持续开采的矿坑、巷道等,还有1908年建立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煤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再加上我国水泥行业最早的企业之一华新水泥厂。“所有这些遗产在一个城市同时存在,是具有唯一性和连续性的。”

  其次是具有集中性,这么多遗产集中在1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在国际范围内都是很少有的事。

  正因为看到黄石工业遗产的独特魅力,单霁翔曾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设立黄石国家工业遗产保护片区的提案》,为黄石积极发声。2012年11月,黄石矿冶工业遗产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工业遗产列入该名单。

  工业遗产需要活化利用

  此次来黄石录制《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节目,单霁翔化身“导览人”,召集黄觉、阎鹤祥、马伯骞组成“布鞋男团”,一起探访黄石的工业遗产,也是一次跟黄石遇见的故事。

  “我之前来过黄石,但团里其他3位成员都是第一次来黄石。他们来了之后感觉很新奇,尤其是第一站去天坑的时候就被震撼了。找寻记忆的过程,也是不断了解这座城市的过程。”

  单霁翔在专访中还提到,自己当过8年工人,这次穿着工作服走下200米深的矿井感触很深,特别是跟黄石的老矿工和水泥厂退休的老职工谈到过去艰苦创业的故事时,大家都很感动,这就是一座城市的记忆。

  “冰冷的历史中有温暖的感情因素,黄石很多家庭都跟工业有关,有的祖孙三代都在工厂工作过。保护工业遗产,其实也是保护人们的情感、保护住人们的乡愁。”谈及工业遗产如何保护利用,单霁翔坦言,无论是工业遗产还是古建筑,如果不利用会糟朽得更快。一旦利用起来,人们经常关注它、修复它、完善它,反倒更加有利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因此工业遗产保护,在于如何合理化运用、活化利用、保护性再利用。”

  通过现代文化传播方式打动年轻人的心

  单霁翔多次提到,如何让工业遗产“活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保护、传承是很有必要的。

  “传统的思维方式要有转变。过去说到文物保护,经常认为它是专业的、系统的、部门的、行业的工作,而没有将其看作是全民共同参与支持的事业。”单霁翔说,世界遗产其实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人们居住在这座城市中,城市如何变得更有尊严,城市生活如何变得更加美好,工业遗产能够带来什么?每个人都有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受益权。”

  他以故宫博物院尝试探索的传播方式为例,如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让很多年轻人向往,每年报考就职的数以万计;再比如通过《国家宝藏》节目,以讲故事的方式让深藏在故宫的文物活起来;还有《上新了·故宫》,以“创新”与“故宫”相结合的制作模式,让更多的文化创意衍生品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因此,单霁翔认为,年轻人是文化保护传承的未来,要观察他们接受文化传播的方式,才能打动更多年轻朋友的心。黄石也应该关注工业遗产文化,思考策划传播方式,让年轻人更加亲近它、了解它、保护它、热爱它,引导他们对于这座城市的未来有所期待。

  黄石申遗还有很长的路

  尽管黄石目前已经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离成功申遗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单霁翔建议,黄石首先需要更细致地对需要保护的对象进行详细的登录、普查。其次是明确修复方案,这是当前最紧迫的工作,由于一些金属文物会出现腐蚀,现在就应该在保护的方案确定后着手修复。在此过程中还要有科学性规划,在修复的过程中应该确定未来的方向,明确如何利用、怎么利用,并充分考虑修复利用后可能承受的强度。最后就是策划工业遗产最终展示方案,比如观看内容、参与方式、参观路线,以及在展示过程中如何讲好黄石的工业遗产故事等。

  “总之这些都做好了,我们走向申遗的道路将会更加平坦。”最后,单霁翔也殷切寄语黄石工业遗产早日申报世界遗产成功。

(编辑:丁喆)
关键词: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