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崛起宜昌
破解流量焦虑,宜昌如何把“流量”变成“留量”?
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
2024年03月27日 17:11
2024年03月27日 17:11 来源: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与辉同行”宜昌之行,带来泼天流量,引发超火热度,也留下众多讨论。

  董宇辉宜昌之行,其实也是一次文化之旅。

  在宜昌,也有这样一群年轻文化人,他们正在为家乡文旅融合出谋划策,盘活文化“存量”,激发文化“流量”,促成文旅“留量”。

  今天,白龙岗纪事就关注几名宜昌的本土文化青年人才,在助力宜昌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方面做出了种种尝试,我们一起来关注。

 01

  “先生乘水归来,虽投江身死,但不屈精神永存。”

▲图片来源: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片来源: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

  在宜昌市2024年新春灯会上,花灯屈原在千盏彩灯中踏浪而来,遗世而独立,与璀璨灯海交相辉映。这也是宜昌首次邀请本土设计人才独立创作一整个新春灯会灯组,设计者是一名00后宜昌女孩,名叫刘思雨,中国美术学院插画师与漫画系大二学生。

▲刘思雨展示文创作品
▲刘思雨展示文创作品

  “屈原花灯的设计我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希望能融入尽可能多的文化内涵。”刘思雨认为,单一的视觉震撼是不能长久的,只有深挖文化内涵、探寻形象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才能让人印象深刻。

  屈原的形象在往届的灯展中都展出过,如何在尊重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再创新,从新的角度解读和设计屈原?刘思雨决定以抽象的手法,表现屈原御水而行的精神风貌,以此突出其极致的浪漫主义。

▲图片来源: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片来源: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

  “尽管主题只是屈原,但我还是希望花灯不仅只表现屈原的形象,还能表现楚文化和屈原的精神。”刘思雨介绍,将屈原的形象设计得挺拔而瘦削,虽然不是真实的人体比例,但更符合公众心中清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心怀家国百姓的屈原。

  刘思雨说,屈原的服装设计稿基本复原了出土自楚国墓葬的礼服;屈原花灯背后鼓的原型正是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楚国漆器髹饰技艺的代表作——虎座鸟架鼓;波涛上延伸的凤尾代表着楚人的凤图腾崇拜……这些浓郁的本土文化色彩和符号,让屈原形象更加鲜活而立体,也让屈原所代表的精神和文化重焕生机、熠熠生辉。

▲图片来源: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片来源: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

  完成屈原灯组的设计后,刘思雨目前正在制作昭君故事绘本。她说,作为宜昌的文化符号之一,关于昭君的民间故事有很多。她希望能将文字转化为色彩和图像,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到宜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宜昌本土文化创新性得以呈现和发扬。

02

  近年来,为了更好传播宜昌本土文化,打造宜昌本土文化符号,宜昌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和文化青年人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融入各类文旅活动中;宜昌文化人才也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国外舞台上以多样形式传播宜昌文化、讲述宜昌故事、展现宜昌魅力。

  今年1月,由宜昌本土文化人、国家一级作曲家张渠创作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央视《诗画中国2》一经播出,就攀升至综艺影响力榜单第一,收获了全国观众和网友的喜爱。通过融入宜昌绝美的山水人文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向全国观众展示诗画宜昌作为“中国诗歌之城”的独特魅力。

  张渠将独具特色的峡江号子与现代音乐制作理念相融合,以人声原生态的船工呐喊声为引子,将独特的本土风格与诗中绚烂的文化内涵交织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磅礴气势的同时,品味到一场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内涵。

▲张渠在编曲创作
▲张渠在编曲创作

  在声声诗词中,观众们徜徉在西陵峡、三峡人家、清江画廊、鹰嘴岩、G348三峡公路等绝美景色中,宜昌惊艳的峡江风光一一呈现。舞蹈全程在宜昌长江沿岸实景拍摄,将宜昌的山川美景和历史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尽显两坝一峡壮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03

  在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节目《构建一朵雪花》中,张渠将家乡土家特有的高腔山歌唱法融入其中,赋予作品与众不同的特点和灵魂,向全世界完美呈现了来自宜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朵惊艳了全世界的“雪花”,其视效团队总负责人也是由宜昌本土文化人——王志鸥主导创作而成。

  2023年4月,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火炬塔被点燃的那一刻,万众瞩目。

  作为省运会开幕式艺术总监,王志鸥把对家乡的情感、对宜昌的深情融入创作中,以长江文明为灵感,用雕塑美学和数字科技让“太阳人”石刻、屈原、峡江等宜昌元素得以体现。

  “整个舞台的视觉设计、数字科技和巴楚文化是最大亮点。”王志鸥说,希望通过开幕式向世界展示宜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山水城市魅力。

  王志鸥认为,文旅发展要制造观念、颠覆传统。他希望通过数字科技、艺术美学的全新阐释,挖掘巴楚文化的内核,在水天一色和长河史诗中,探索利用“科技+文化”打造可观可感的宜昌城市画卷,跨媒体创新文旅表演,用科技美学讲述宜昌故事,用数字艺术打造历史记忆,探索宜昌文旅发展新路径,实现新突破。

  旅游因文化而旺,文化因旅游而兴。宜昌,从历史烟云中走来,文化悠久,人才荟萃。三游洞镌刻着的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骚坛诗社吟诵着泥腿诗人的传承担当……

  “这不屈的楚风,无愧着飘动。文化的土壤,如此的厚重……”方文山以楚风的不屈、诗歌的浪漫,致敬宜昌。

  宜昌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公元前340年,风雷激荡的战国时代,楚国贵族屈原在秭归乐平里降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楚辞时代华丽开启。

  宜昌也是昭君的故乡。塞外的风雪,吹乱了昭君的红袍,一曲琵琶传千古,平沙落雁成绝唱。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首次出峡路过宜昌时,写下了“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千古名篇,千年后的郭沫若写下“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的诗句。

  峡江号子、长阳山歌、南曲、满堂音等各级非遗项目融入旅游空间,焕发着时代生机,巴楚文化在宜昌交融、繁衍、发展。中国钢琴之城、诗歌之城、来电之城、橙子之城……名扬世界。

  “宜昌本土青年文化人才在挖掘和发展这些资源禀赋和文化宝藏的过程中,要善用全球化的眼光、战略性的思维与超前沿的技术手段来提炼、抓取、呈现那些最有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与内在精神,让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能感受到宜昌的美好,让时尚的宜昌与历史的宜昌在旅游的场景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宜昌市委党校副校长龙会忠说。

  宜昌正依托世界级的长江三峡,擦亮世界级山水旅游、世界级文化旅游、世界级工程旅游、世界级康养旅游“四张名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