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武汉市蔡甸区
从蓝图到实景,中法生态城“碳”寻城市可持续发展
长江日报
2024年03月20日 10:39
2024年03月20日 10:39 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
十年“城”长,崛起一座宜居宜业生态之城。

  全力谱写产业发展、生态示范、中法合作“三篇文章”

  从蓝图到实景,中法生态城“碳”寻城市可持续发展

  春暖三月,走进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以下简称“中法生态城”),国家级湿地公园后官湖湿地,绿道沿原生湖岸线自然蜿蜒,游客在绿道上或骑行,或散步,不时有成群的飞鸟鸣叫着从头顶掠过;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中建钢构武汉工厂,一个个智能机器人代替工人进行焊接作业;启动区能源站,法国电力集团的工程师们已完成系统调试,集中供冷供暖“四季恒温”将在今年成为现实;此外,绿色建筑全覆盖……

  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绿色”中,中法生态城已化身为绿色低碳的“丛林”。

  时间回溯到10年前,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挑战,一群法国专家走出天河机场准备在武汉选择一个合适地点建设中法生态新城,计划将其建设成为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标杆。蔡甸婉拒工业项目为后官湖生态“留白”,让法国人“一见倾心”。

  2014年3月26日,中法两国元首在巴黎共同见证《关于在武汉市建设中法生态城的合作意向书》签署,中法生态城正式落户知音故里——武汉蔡甸。

  十年成“城”,让“绿色”渐渐落地生根。中法生态城牢记殷殷嘱托,一步一个脚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以探路者的姿态,绘新景、树样板,坚定不移做好产业发展、生态示范、中法合作“三篇文章”,规划蓝图加快实施、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公共配套持续完善、高端人才不断集聚、生态示范效应初显,正逐步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宜居宜业的示范样板。

  ■ 时代担当 建立之初便“心中有数”

  1964年,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两国关系创造多个“第一”,如第一个同中国互办文化年、互设文化中心的国家。

  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法两国合作建设的第一个生态城项目在蔡甸诞生。中法双方将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项目建设中,融入低碳生态和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运用中法两国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经验。重点利用可再生能源、生态环境技术,突出低碳交通体系和绿色建筑应用。

  中法生态城作为中法两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合作项目,立项之初,便“心中有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挑战,探索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而推动建设的生态新城。

  不负殷切期待,扛时代使命,在一片只是村湾、水塘、田野的39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一巴黎市面积的区域里,建造一座生态新城,无疑考验着中法两国专家。

  为此,中法专家历时2年,遵循国际视野、百年经典、原生态风貌、后现代文明、非冲击建设、零污染排放的根本原则,联合编制完成了生态城总体规划,于2017年2月由住建部等13个部委联合审议后委托湖北省政府批复。

  总规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产业创新之城、生态宜居之城、低碳示范之城、中法合作之城、和谐共享之城“五城”的发展目标,并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将其分解于13个类别,构建“五位一体”的指标体系框架,包括5大类24小类指标,其中控制性指标18项,引导性指标6项,量化规划目标,监督规划实施。

  同期,中法生态城面向全球征集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吸引法国夏邦杰集团、法国阿海普集团、法国苏伊士环境集团等39家全球知名设计机构和联合体报名角逐。

  2018年11月,《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十年发展行动纲要(2018-2027)》发布,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城建设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总体规划勾勒愿景,城市设计描绘蓝图,控制性详情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实现法国生态理念由城市规划建设到城市运营管理的渗透融合。”中法生态城管委会规建处处长陈盼说道。

  “新城的规划设计,既引入法国理念,也符合武汉地情。”原蔡甸区规划局用地规划科负责人解德平举例说,法国地广人稀,武汉人口密集,不能完全照抄法国理念,经与法国专家探讨,确定了“高大道、低内街”的城市风貌。

  ■ 蓝图绘就 城市可持续发展探新路

  2018年到2020年,基本形成生态城框架雏形。

  2021年到2025年,生态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到2027年,生态城逐步成熟完善,主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座“产业创新之城、生态宜居之城、低碳示范之城、中法合作之城、和谐共享之城”将徐徐展现在武汉市民眼前。

  3年时间形成雏形,5至8年时间出形象,10年时间基本建成,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业态。中法生态城蓝图已绘就,施工图已明确,蔡甸区吹响冲锋号角。

  近年来,一些老蔡甸人发现,知音湖大道沿线既看不到电线杆,架空的电线也难得一见,整座城市很是清爽,而这得益于中法生态城先行启动项目——综合管廊项目。

  综合管廊项目按生态城大道、琴润大道、知音湖大道“两横一纵”规划布局,干线总长约10.5公里,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管廊设置有综合管道舱、电力电信舱、电力舱、天然气舱。可将城市给水、再生水、采暖热水、电力电缆、信息、燃气管纳入,预留垃圾气力管。

  探地下,管廊控制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着管廊内402个监控摄像头传来的影像,以及出入口监控信息,风机、照明、水泵、水阀、不间断电源系统设备运行情况,复杂的“地下城”尽收眼底。

  看地上,维护人员轻点鼠标就能进行调度管理,地下管廊运行尽在掌握。

  管道及管线的陆续入廊,解决了各类管线的维修、扩容造成的“拉链路”和空中“蜘蛛网”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后期维修反复开挖现象,对提升城市总体形象,创造城市和谐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与地下管廊同步规划建设的还有法国电力集团参与管理运营的启动区能源站。即将投入运营的启动区能源站,利用空气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借助综合管廊内的管线,将向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热力和冷气,实现冬天集中供热,夏天集中供冷,城市“四季恒温”。

  先地下后地上,下足功夫做“里子”。中法生态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中法友谊大桥、地铁4号线建成投运,生态城大道等主次干路相继建成通车,规划63公里的“七横四纵”骨架路网已建成超80%,城市框架逐渐清晰。

  ■ 十年“碳”寻 城市与生态互融共生

  蔡甸山水资源丰富,俗称“三山六水一分田”,后官湖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中法生态城。

  后官湖畔,一道滨湖涵养带将中法半岛小镇与后官湖隔开,植被茂盛、野趣天成,既有可以感受自然音律的互动装置,又有在生态敏感区增设的动物通道,人类活动与自然湿地巧妙融合,又互不干扰。

  “指状岸线不仅让生态空间更加灵动,也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目前已有白鹭、黑翅长脚鹬等生态指标性物种落户安家。”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项目策划中心副主任李茗柯说,项目还构建了三级排水净化网络,最终将实现面源污染削减70%。

  融合中法两国生态理念和技术的标杆项目——什湖生态治理打通区域水系,将什湖周边的湖泊、河道、沟渠全都连通活化,连接汉江、后官湖,并与汉阳六湖连通相通。

  蔡甸区水务和湖泊局总工程师吴国松表示:“什湖水系与后官湖水系互通互补,增加城市蓄水空间,保障中法生态城什湖区域排涝安全,还有利于打造滨水景观,创造宜居环境。”

  以什湖和马鞍山为南北两大生物多样性中心,汉江和后官湖为南北两大生态屏障。中法生态城正通过生态廊道串联什湖、马鞍山、汉江、后官湖,构建“生物多样性中心+生态缓冲区+生态廊道+生态屏障”的生态框架,形成“雨水花园+生态绿廊+微循环渗透绿脉”的生态城市海绵体系。

  走在中法生态城街头,能明显感受到这里的不同:每条道路平均间隔仅200米,单向支路把街区分割成小地块,形成城市微循环系统。

  借鉴巴黎绿色出行慢生活的理念,为鼓励市民选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骑车等更环保方式出行。中法生态城创建人性化街区尺度“小街区、密路网”,以东西向干路和南北向支路构成城市“大动脉+毛细血管”,实现高效畅通的“微循环”。自行车专用道和慢行专用道的设置,市民步行5至10分钟就能到达地铁和公交站点。如今,中法生态城绿色交通出行率近80%。

  绿色建筑则让城市会呼吸。中法生态城融合中法两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实行全域绿色建筑规划体系。其中,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充分利用玻璃幕墙实现自然采光和保温散热,利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实现供冷供热,周边场地采用海绵城市技术,使其成为低碳节能的生态友好型建筑。

  参照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要求,中法生态城另一地标建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与高罗河湿地公园、生态廊道及湖泊融为一体。建筑处处都是绿色低碳节能的“黑科技”:临近湿地一侧墙体采用垂直绿化技术的生态绿墙,为外墙穿上“绿衣”。游泳池废水会存储到地下容器内,经脱氯、消毒后,为绿化提供灌溉。建筑综合节能率达77.14%。

  中法生态城还在全市率先开展第四代住宅试点,将庭院、花园与现代高层建筑相结合,促进城绿相融。绿色建筑全覆盖让城市成为绿色低碳“丛林”。

  目前,中法生态城蓝绿空间比例高达62.7%,规划建设区绿地率42%,人均生态用地面积375.6平方米/人。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县(区)、第五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湖北省近零碳城镇试点示范项目等,蔡甸区也成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产业成势 创新驱动育新质生产力

  留法城市规划师李秭尧在中法生态城工作了10年,见证了这座生态之城的一步步成长。“以前是一片阡陌纵横的城乡接合部,现在高楼林立,有公园、有地铁、有酒店,还有像老汉口一样的小街区。”

  新天大道和知音湖大道现代产业十字轴是李秭尧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的地方,“几乎总有新项目开工,每天不一样”。

  当前,中法生态城加快实施产业导入工程,以创新驱动育新质生产力。中法生态城创新示范带,包括中建钢构设计研究院在内的光控特斯联智慧产业园、中核科创中心、中铁桥梁科技中心等创新园区正形成产业集聚之势,一批小微企业也抱团成长。

  在阿联酋,全球最大单体公寓建筑——迪拜哈布图尔超高层项目现场,中建钢构设计研究院工程师乐铭每天都要根据项目进展,收集工程建设难点,与远在中法生态城的本部团队连线沟通,合力解决技术难题。

  在光控特斯联智慧产业园数字化实验室,园区企业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上百种传感设备,以及智慧屏、智慧广播、IP继电器在内的多种交互设备,在园区自研的九章AI算法赋能平台上进行人工智能物联网赋能实验,大大节省了研发成本。

  目前,产业园已入驻科技型企业30余家。负责人表示,随着九章AI算法赋能平台的成熟,将吸引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物联网、新零售等领域的创新企业和项目入驻。

  中法生态城牢牢把握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方向,锚定高端服务、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打造新天大道现代服务业走廊、凤凰山产业园、中法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基地、后官湖文创产业园、中法科技谷、同济大健康产业园六大发展平台。

  十年来,中法生态城高端高新产业集聚成势,中建钢构设计研究院、中建装饰科技创新研究院、中核科创中心、同济国家医学中心等科创中心建成投运,法国电力、森织、泰孚、安柯威、特斯拉等外资企业加快集聚,法国雅高铂尔曼酒店、中法半岛水世界等五星级酒店加快建设,中建幕墙、中建科工、中建绿创、中粮面业、好利来食品等总部经济项目相继落户。

  2023年,中法生态城12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接连导入,中铁桥梁科技中心等投资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启动建设。2024年,中法生态城将新引进产业项目,签约额不少于240亿元,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个,培育“四上”企业主体不少于20家,净增15家。

  ■ 聚人兴城 共同缔造享宜居宜业

  产业聚人,城市留人。中法生态城深知,人才要引得进、留得住。

  也门籍居民萨德姆2021年底搬到中法生态城同济社区。人地生疏,文化也有隔膜,怎么让萨德姆和其他外籍居民融入社区大家庭,考验着社区工作人员。

  去年元宵节,社区举行体验“心愿树”和冰糖葫芦的制作活动,特地邀请了萨德姆一家到现场参与,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后,萨德姆一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社区有活动,他都会带着家人参加。

  同济社区作为武汉市提升型国际化社区,包括萨德姆在内,长期居住生活的外籍居民有53名。社区通过同谋划、同治理、同融合、同分享,打造类海外社区环境,推动中外居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共同缔造绘就出一座和谐共享之城。

  中法生态城通过打造新城中心—社区中心—小区中心—邻里中心四级中心体系,形成30分钟—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生活圈,步行500米范围内居住区免费文体设施覆盖率100%。

  同时,引导设施集中共享,以知音、集贤轨道站点布局两个新城中心,规划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形成30分钟生活圈;依托生态廊道,围绕生态社区布局社区中心,规划中型公共服务设施,形成15分钟生活圈;围绕生态小区布局小区中心,规划小型公共服务设施,形成10分钟生活圈;围绕生态街区布局邻里中心,通过功能混合,形成街区中心,规划微型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多功能家门口服务站,形成5分钟生活圈。

  按照中法生态城整体规划,小学服务半径基本在500米以内,中学服务半径在900米左右。随着中法城一小、一初等7所中小学建成投运,中法生态城构建15分钟“上学圈”,让城市更低碳,居民更幸福。

  ■ 中法合作 高山流水结全球知音

  在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内,银杏林里的银杏树正发出新芽。其中,一棵长势挺拔的银杏树显得格外突出。

  2017年2月,法国时任总理卡泽纳夫开启任内首次访华,武汉是卡泽纳夫访华行程的最后一站,也是除北京之外访问的唯一城市。

  在武汉的21个小时,卡泽纳夫盛赞这座城市的活力。在知音故里蔡甸区,当听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他即兴题词:“在友谊之城共建生态之城”。

  离开武汉之前,卡泽纳夫一行来到后官湖畔共植友谊林。如今,银杏树旁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不仅刻有“总理树”三个字,还用中文、法文分别刻上他在中法生态城留下的手迹。

  曾经手腕粗的小树苗,已长成今天碗口粗的大树,长高长大的还有这座城。

  中法生态城,一座见证中法友谊的生态新城,自诞生初始,就牵动着中法两国人民的心。2019年3月,法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费加罗报》对武汉进行了整版报道。报道指出,武汉拥有目前中法两国在城市建设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两国元首共同推动的中法生态城正在武汉市蔡甸区建设。

  中法生态城已成为中法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自2014年开始,中法生态城与法方共同举办六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吸纳中法两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企业、项目、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打造中法两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交流对话平台。

  累计接待法国政府官员、企业集团、科研机构、协会组织3000余人次,赴法考察交流近20次。法国先进技术广泛运用在什湖生态治理、能源站等国际合作项目。

  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范越来越浓。中法生态城频频参与到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里昂气候峰会、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武汉—法国经贸合作推介会等高级别外事活动。

  知音文化跨越国界,与法国浪漫文化融合。中法生态城相继举办中法音乐节、国际旅游文化节、中法时尚文化交流盛典、中法青年知音论坛、知音文化国际高层论坛、后官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外国专家植树等70余场中法文化交流活动。

  延续千年知音期许,兑现中法合作典范。“碳”寻十年,武汉三环线外一片阡陌纵横的城乡接合部,已蝶变成一座欣欣向荣的生态示范新城。

  乘“十”而上再出发。蔡甸区主要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培育现代产业、厚植绿色底色、拓展国际合作,坚定不移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努力将中法生态城打造为产业创新之城、生态宜居之城、低碳示范之城、中法合作之城、和谐共享之城。

  策划:中共蔡甸区委宣传部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理委员会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