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科教文体
湖北13项国家级非遗曲艺将集体亮相
长江日报
2023年06月09日 09:53
2023年06月09日 09:53 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

  长江日报讯(记者叶飞艳)曲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一项重要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将于6月9日至15日在武汉举办。全国145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将汇聚江城,湖北1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将集体亮相,观众也将尽情感受荆楚说唱的风采。

  湖北省曲艺类非遗资源丰富,现有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项,分别为鼓盆歌、汉川善书、恩施扬琴、湖北大鼓(团风县)、湖北大鼓(武汉市)、湖北评书、湖北小曲、南曲、说鼓子(公安县)、说鼓子(松滋市)、三棒鼓、跳三鼓、天门渔鼓。这13个项目都将亮相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明智与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宁将在6月9日的开幕式上唱响湖北大鼓《说唱新时代》,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祚欢带来的湖北评书《美人店里蝴蝶面》则将亮相闭幕式演出。

  近年来,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积极探索实践新时代曲艺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湖北曲艺得到有效传承发展。曲艺创作既坚守传统又创新发展,湖北大鼓《诗仙搁笔》获得全国第十八届群星奖,“金松艺术节”“松滋说鼓子”“槐荫书会”等已成为曲艺品牌活动。曲艺保护理论成果丰硕,如天门市出版了《天门渔鼓唱腔集锦》《天门渔鼓原生态唱腔选》《天门曲艺戏曲音乐选萃》,汉川市出版了《汉川善书》《善书书案》等,为曲艺的宣传、推广、研究等奠定了基础。同时,积极开展非遗“五进”活动,组织曲艺类项目在旅游景区演出,吸引广大游客,并在春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送戏下乡、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活动中组织曲艺节目演出,展示曲艺的独特魅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湖北国家级非遗曲艺

  ■ 鼓盆歌

  源于中国古代丧礼上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鄂南及湘西北常德市、张家界市等澧阳平原一带。鼓盆歌以说唱为主,有孝堂专用调及说书正调两个部分。演唱内容涵盖古今,脚本丰富。2006年,鼓盆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汉川善书

  简称“善书”,又称“未开言”,广泛流行于湖北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等地,表演形式为一人徒口说唱,后发展为二人或多人分行当说唱,分“宣”“讲”“答”“对”等项。2006年,汉川善书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恩施扬琴

  又名“恩施丝弦”,历史上它广泛流行于恩施市城区、集镇。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碗琴为色彩乐器,与二胡、三弦、月琴、京胡、鼓、尺等合称“八音”。2008年,恩施扬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湖北大鼓

  又称“打鼓说书”“说善书”,是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等地的一种民间曲艺。它以鼓板伴奏,后加进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说唱兼长。说唱时,伴有手、眼、身、步的表演,段落之间敲击热闹的鼓点牌子。2008年,湖北大鼓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湖北评书

  是湖北武汉方言说书艺术,主要流传于武汉、沙市、荆州、宜昌、孝感等地。湖北评书善于借助手势、身段、口技等进行表演,以桌子、扇子、醒木、手帕等道具模拟书中的各色人物。2008年,湖北评书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湖北小曲

  源于明清俗曲,系由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融合而成。主要流行于湖北的汉口、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地区,是湖北的四大曲种之一。表演时说唱相间,可一人自拉自唱,也可两人以上坐唱、站唱、走唱,而以两人坐唱的形式最为常见。2008年,湖北小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南曲

  亦称丝弦,流行于五峰、长阳,属湖北地方小曲分支。基本特点是字少腔多,一唱三叠。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一人自弹自唱,或二人一弹一唱,亦可多人一起弹唱。2008年,南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说鼓子

  原名说古书,由元明“词话”演变而来,以说为主,说中带唱。经过一代代传承人的不断革新,将以前的以说为主,改为说唱并重。伴奏也由原来单一的唢呐,增添了二胡、中阮、琵琶等乐器。表演时演员双手持鼓槌,节奏急缓有之,击鼓分用“敲”“沉”“漂”“立”等方式。2008年,说鼓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三棒鼓

  亦称花鼓或喜花鼓,是流传在宣恩及湘鄂边区酉水流域一带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曲种。它自明代起称三棒鼓并传入湖北境内。清代流传于宣恩、来凤等恩施土家族地区。三棒鼓演唱者一般为3人,一人打鼓,一人敲锣,一人抛刀耍棒,也有两个队或多个队联合演唱的。2011年,三棒鼓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跳三鼓

  由荆楚一带的“打丧板”“丧鼓歌”发展演变而来。跳三鼓以唱为主,说、唱、舞兼有。说为唱中的插白,舞则有主要表现特色。2014年,跳三鼓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天门渔鼓

  是以天沔方言演唱和说白的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唱腔来源于道教音乐和江汉平原的民歌小调,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曲牌体系。2021年,天门渔鼓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