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各地 > 正文

湖北恩施:茶叶圆了致富梦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30日 11:28 来源:中新网湖北

  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30日电 (朱述耀)雨后天晴,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灯笼坝村茶园,清新的空气中散发着阵阵茶香,茶树叶在初秋的阳光下翠色欲滴。“我们这里家家户户是种茶大户,一亩茶最高收入可达8000元以上。”聊起当地茶叶发展,灯笼坝村委书记肖红军兴奋地告诉笔者。

  灯笼坝村位于芭蕉侗族乡集镇东南边,距中心集镇2公里,全村平均海拔600米,气候宜人,四季分明,交通便利。现有良种茶园8600亩,人均达到2亩,年产值约4千万元。2020年该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53元,茶产业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据介绍,该村发展茶叶,经历了一个十分艰辛而曲折的过程。上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由于该村大多地处阴山,日照时间短,一遇到干旱水田缺水,水稻产量极低,再加之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村民们一直在饥饿线上挣扎。

  “当时水稻亩产量最高不超过1000斤,村民们除了一日三餐,还要交公粮,根本不够吃,很多家庭一年四季到处借粮,喂养生猪也没有粮食,全靠打猪草,一头小猪仔喂一年还长不到100斤重。”在一旁的芭蕉侗族乡驻村干部别富祥不禁摇头叹息,回忆中充满了苦涩。

  穷则思变,变则通达。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1992年,芭蕉侗族乡有关负责人,组织人员去外地考察学习,通过比较本地和外地的气候、海拔、土壤等特点,发现发展茶叶是个好路子,于是决定启动茶叶种植,可是号令一发出就遭到许多村民的极力反对,“茶叶下水田,回到五九年”一时成了村民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当时,乡村两级干部口水都讲干了,做尽了村民们的思想工作,才有10多户勉强同意拿出部分稻田进行茶树种植。3年过后,茶叶果然有了收成,一亩茶叶的收入竟达2000元左右,比种水稻强多了。”别富祥深深地回忆着当时的情况,一时尝到甜头的村民,纷纷弃稻种茶,1997年,全村种植茶树形成了一定规模。

  据了解,茶产业真正走上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发展之路,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来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在茶树品种改良上,乡政府对农户一亩予以700元的茶苗补贴;在茶园管理上,该村动员村民以干求助,自行加强茶园管理,一亩给予400元的肥料补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投资6000万元建设和完善了水电路网房等配套设施,极大方便了群众的茶叶生产与销售;在茶旅融合上,争取省信用联社支持,投资150万元建设了一条茶马古道,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党的政策就是好,发展茶叶有补贴,有技术指导,有销售渠道”。该村村民兰远照兴奋地告诉笔者,他2016年成立了祺昊茶叶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茶叶,建设茶园茶厂,年收达40多万元,带动10余户贫困户脱贫。如今该村专业合作社已达4家,茶厂22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灯笼坝村书记肖红军信心百倍地说:“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乡村振兴政策,进一步抓好茶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全域绿色化,有机茶园打造,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提升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水平和对茶叶加工进行技术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让茶产业成为推动灯笼坝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完)

(编辑:裴春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