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要闻 > 正文

武汉重磅规划!将构建“一主四副”城镇空间格局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15日 08:55 来源:楚天都市报

  《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布

  江风湖韵大武汉一主四副新格局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马清妮 实习生 迟可怡

  7月14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外公布《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草案,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询意见。

  极目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规划》从落实“长江大保护”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尊重自然锚固山清水秀的生态框架、集约高效建设繁荣宜业的幸福家园、三港联动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夯实基础构建安全健康的韧性城市、彰显魅力打造世界滨水文化名城、创新治理推进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7大方面展开,主要提出将构建“一主四副”城镇空间格局,打造“创新引领的全球城市,江风湖韵的美丽武汉”。

  “九市即一城”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规划》提出,此次规划涵盖武汉市行政辖区8569平方公里,至2035年,规划可容纳常住人口1660万人。

  从行政辖区看,《规划》提出依托两江三镇;依托区域性交通干道和轨道交通,培育发展武鄂黄黄、武咸、武仙洪、汉江、汉孝、长江北六条城镇发展轴;巩固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府河、武湖六个放射状生态绿楔;依托黄陂、新洲等北部山区,以及蔡甸、江夏等南部湖泽,形成“北峰南泽”的生态格局,从整体上构建“两江三镇、六轴六楔、北峰南泽”的国土空间基本格局。

  此外,从区域发展来说,《规划》重点提出了“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这里的区域是指两个区域。一个是加强武汉城市圈与长沙、南昌等城市群产业协作、交通联网、创新协同和生态共治,打造长江中游世界级城市群。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立体交通网络,建设辐射全国、连接国际的中部枢纽,建成长江经济带、京广发展轴“十字形”城镇走廊的重要支点。

  另一个是“九市即一城”,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这九座城市,推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实现生态共保共治、产业分工协作、设施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重点建设80公里半径的大武汉都市圈,围绕“光芯屏端网”、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头部经济、枢纽经济。

  “四副”做强 按百万人大城市标准建设

  城市发展,离不开多点驱动。《规划》提出,构建“一主、四副”城镇空间格局。据介绍,“副城”是一个城市规划的新概念。它是位于主城外围,接受主城功能扩散,与主城共同承担区域中心职能的副中心城市,同时也是新发展的集商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居住于一体的新兴城市。

  主城做优。武汉主城区主要承载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区域共赢发展的核心职能,形成要素配置最优、空间效率最高的区域,如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高端功能,以及降低城市密度,凸显城市人文传承特色功能。

  四副做强。据介绍,“四副”即光谷副城、车谷副城、临空经济区副城和长江新区副城。它们按照100万至200万人的“大城市”标准,建设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综合节点城市。其中,“四副”产业主导各有重点,光谷副城强化科技创新,车谷副城强化先进制造,临空经济区副城强化综合枢纽及网络安全,长江新区副城强化未来产业。

  “一主四副”的提出,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加强主城与副城、副城与周边区域的交通、产业等联系协作,也有利于一体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此外,优化提升蔡甸城镇组群、纸坊城镇组群、金口城镇组群、北湖产业组群,建设完善44个新市镇和一批特色小镇,形成“多点链接”。

  建设市郊铁路 打造“轨道+”绿色出行楷模

  在关系市民生活的交通出行领域,《规划》提出,构筑区域一体化的骨干路网构建“6环24射多联”的高快速路网布局,主城与副城之间布局不少于4条骨干道路,主城与组群之间布局不少于3条骨干道路;落实“窄马路、密路网”理念,加密次、支微循环道路,主城建成区路网密度不低于8公里/平方公里;完善副城、组群路网,按照“纵横成网、自成体系”的思路,构建与用地布局相适应的快、干、次、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络体系,高快速路平均间距4-5公里。

  打造“轨道+”绿色出行楷模,希望建设市郊铁路,实现近汉城镇30分钟到达副城中心,60分钟到达主城核心区。构建轨道快线骨架网络,实现重要交通枢纽、市级中心、副城中心之间30至45分钟互通。轨道出入口150米范围实现公交车站全覆盖。

  高铁也是发展的重点。《规划》提出建设国家高铁网络中心,重点围绕机场和铁路车站,形成“一港四主两辅”的国家级枢纽格局,远景构建形成东、南、西、北四大铁路枢纽主站和多座辅站协同的战略格局。同时,新增西武福高铁、沿江高铁等骨干线路,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超米字形”高铁网络,预留远景超高速铁路穿城通道。

  保护“两江八水” 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武汉两江交汇,湖泊众多。此轮规划对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湖泊方面也专门作了要求。

  首先是保护“两江八水、多山多湖群”区域生态本底。其中,“八水”是府河、滠水、金水、倒水、举水、沙河、通顺河、汉北河8条主要支流,“多湖”是梁子湖、斧头湖-西凉湖、沉湖、汈汊湖、王母湖-野猪湖、武湖―涨渡湖等大型湖群水系。其次是从五个方面,建立全域生态保护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自然水系网络,保护自然山体,构建通风廊道系统,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以保护自然水系网络为例,主要是严格保护全巿湖泊保护名录的166个湖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分级划定长江、汉江、河流、湖泊(水库)等各类水功能区。在构建通风廊道系统方面,提出协调好城市通风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构建由长江、大东湖、汤逊湖以及主导风向一致的城市干道、公园、开放空间、低密度区等风道系统,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规划公示时间为2021年7月14日起至8月13日,规划草案电子文件可在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上查阅,公众意见建议可通过邮寄或发送电子邮件whgtkjztgh@163.com提交。

  城市性质

  湖北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世界滨水文化名城。

  人口规模

  至2035年,规划可容纳常住人口1660万人。按照2000万人的服务人口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编辑:裴春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