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要闻 > 正文

湖北构建医防结合新模式 关口前移保健康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12日 09:20 来源:湖北日报

  医防结合,关口前移保健康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四新 胡蔓 龙华

  7月6日,49岁的何桂兰从麻城市福田河镇赶到该市黄土岗中心卫生院,在完成肠镜检查后,排除了肠癌怀疑,她一脸释然。接受医生建议,何桂兰住进卫生院进行肠道息肉治疗,防止“小病”演变为“大病”。

  “在乡镇卫生院就能找到省城大医院的专家看病,既方便了咱老百姓,费用也省了不少。”何桂兰提到的“大医院专家”,是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团队。该团队联合黄土岗中心卫生院建立消化诊疗中心,防治结合,一举改变患者需到省、市大医院排队一个月才能进行相关检查的尴尬状况,而费用要比到大医院节省两成以上。

  夯实公共卫生基础,构建医防结合新模式,大疫之后,主动谋变,把预防摆在全民健康更突出位置,已成为健康湖北最强劲的脉动。

  结

  夯实公卫体系,预防是更为高效的方法,但承担基层医疗服务、有“健康守门人”之称的基层卫生机构大多缺乏治病、防病核心能力支撑。

  解

  因院施策,软硬件“双提升”,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发展路径,承担医防之责。

  盘点一下湖北医疗卫生系统的家底,2546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卫生机构赫赫在目。但这庞大的数字并不足以让我们引以为傲,因为它们中还有一些“老破小”。

  这些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基层卫生机构,曾经在解决乡村缺医少药上居功至伟,但近年来,人才流失、医疗能力不足等短板也日益凸显。结对子、托管,在我省“医联体”建设等一系列帮扶之举下,基层卫生机构的发展再度推上改革的风口。

  “补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是系统重塑公卫体系的必答题之一。”省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布局广泛、渗透基层的它们更应该有所作为。

  但现实不容乐观。卫生院破旧的诊室、陈旧的医疗器械,曾让梁子湖区30万人就医捉襟见肘。“即使是剖腹产这样简单的手术也不能做,我们就医要么去武汉,要么到鄂州。”梁子湖东沟镇居民张女士抱怨道。这样的苦恼,很多基层患者并不陌生。有的患者觉得不舒服,辗转到省城大医院检查,竟然已是重病。

  一个偶然迸发的念头,“照亮”了一所基层卫生院发展的路径。长期在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卫生院进行业务指导的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屈银宗发现,这里的胃肠道疾病发病率明显偏高。与黄土岗中心卫生院院长徐晓峰几番商议后,两人提出大胆设想:建立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黄土岗消化诊疗中心,强化胃肠道疾病的初筛工作,将预防关口前移。

  时值湖北省基层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建设项目申报,黄土岗中心卫生院成为首批建设单位之一,获20万元资金扶持。与此同时,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斥资13万元购置的奥林巴斯CV-70电子胃镜也赠予卫生院。不久,可完成肠镜、胃镜等检查的黄土岗消化诊疗中心正式亮相。截至目前,中心筛查2200余人次,并检测出23例早期胃癌、8例肠癌病例,在服务患者的同时,也为临床科研积累了大量样本。上月,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福田河镇,也找到与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的交汇点,确定主攻肛肠疾病防治,以此辐射周边十几万人口。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以强基层为重点的湖北公卫体系建设不断迈出新步子,诸多“冰点”消融。

  我省通过免费定向培养、面向社会招聘、乡镇卫生院派驻巡诊等方式,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已有3600余名大学生村医上岗,在校就读5600余名,逐步化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断档”;以三级医院为龙头组建医共体486个,覆盖了省内268家县级医院、1116家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大带小、以强扶弱,逐渐恢复基层医疗“造血”能力;百万人口县市和经济百强县三甲医院增加到5家,更多百姓实现常见多发病“看病不出县”;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中配备X光机、生化分析仪、彩超、心电图机、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等,切实改善基层硬件条件。

  结

  疾病传播有其自身规律,不文明的行为方式推波助澜,大众卫生习惯养成是社会治理的难题。

  解

  人人参与培植健康社会“免疫力”,用爱卫行动助力抗疫“应考”。

  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当人们开始养成这样的卫生习惯,健康社会“免疫力”悄然形成。

  “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根据疫情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拿起爱国卫生“武器”,打好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是湖北抗疫战场上的鲜明特征。

  疫情发生之初,各地大力开展冬季爱国卫生工作,加强人群聚集场所管控,广泛宣传提升群众防病意识,迅速形成了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聚集的氛围;战疫进入攻坚阶段,全省开展无疫街道(乡镇)、无疫社区(村)和无疫单位创建活动,在全社会掀起一场以防病知识宣传、环境卫生整治、重点场所消毒等为重点的热潮;常态化防控阶段,我省将爱国卫生作为首项任务,针对夏季传染病防控、国庆中秋两节疫情防控等及时作出部署。

  这一年,我省不断拓展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将其融入到抗疫大考和健康湖北建设之中,“爱国卫生人人参与、健康生活人人共享”渐成社会风尚,一点一滴渗透进百姓生活。

  扫健康码、测温、戴口罩、洗手消毒、保持社交距离成为人们的日常自觉。回家洗手、换衣服,为自己也为他人的健康安全负责,从“讲卫生”到追求“更健康”,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从“一盘菜”到分餐制,从混用餐具到“个人专属”,从“舌尖上的任性”到大兴就餐文明新风,人们更加尊重、保护和敬畏自然。

  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载体是创建卫生城市。创卫为民、创卫惠民是卫生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湖北累计已有14个城市、15个县城、163个乡镇分别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县城、乡镇命名,全省国家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县城)的创建率分别达到52.6%、18.5%。

  随着创卫工作的深入和卫生城市数量的增多,市容市貌变美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结

  慢性病、老年疾病患者多,病人负担重,已成为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解

  实施攻坚行动,用5年时间着力解决影响群众“323”健康问题。

  这是一个让人揪心的事实。我省每天约有460人成为癌症患者,居民一生患癌几率为22%。

  这是一个让人期待的宣战。推进《湖北省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5年)》,用5年时间,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选择“323”作为突破口,旨在将健康纳入顶层设计,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

  3月9日,我省成立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攻坚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19名省内优秀专家悉数到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丁披挂上阵。

  从治到防,一个更为高效的健康之路正在铺设:健全健康科普专家库、资源库和传播机制,开展健康进万家活动,加强全人群健康知识普及,推广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大疾病筛查力度和筛查数据信息利用,科学开展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关口前移构建“攻坚”保障机制,组建以省级防治中心专家和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专业医师为支撑,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负责,护士、公卫医生、乡村医生等共同参与的家庭医生团队,为患者提供包括健康状况咨询、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方案制定、日常用药指导、住院医疗服务和后续康复等在内的“全流程、闭环式”健康服务。

  “实施323攻坚行动的核心理念,就是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效应对当前突出健康问题,强化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实现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323攻坚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孝平院士脸上洋溢着信心。

(编辑:裴春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