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汉阳 > 正文

汉阳区161个老旧小区有了红色管家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8日 10:08 来源:湖北日报

  161个老旧小区有了红色管家——

  小事不出咱小区 难事不出汉阳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朝阳 朱惠 通讯员 刘晶晶 张景一

  说起汉阳,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汉阳造”。

  作为工业重镇,这里曾经工厂密布,由政府和单位出资建设的居民楼,鳞次栉比。

  随着产业更新迭代,工厂搬迁,城市格局变化,这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起的老旧小区,街老、院老、房老、设施老、生活环境差,一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锚定三镇均衡发展,建设宜居宜业新汉阳。”2020年年末,汉阳区“十四五”规划出炉。

  2021年,新年伊始,汉阳区首件民生大事,瞄准“宜居”二字。

  “红色物业”全面托管161个老旧小区,小区颜值与内涵双提升,12万名老街坊,过上新生活。

  “防疫,不打无准备的仗”

  ——居民迎来智能守门人

  1月13日,晴川街龙灯社区龙灯里小区门口, 物业人员在崭新的岗亭内值守,居民依次通过智能门禁,刷脸测温进入小区。智能门禁还会主动提醒居民佩戴口罩。

  很难想象,就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疫情期间,这个有7个进出口的老旧小区,封控仅靠百米长的铁板和几把额温枪。

  “龙灯里小区建于1997年,属于还建房小区,共有居民684户1320人,约六成是老年人。”龙灯社区书记陈铃介绍,由于没有物业,疫情期间的小区封控、排查、保供工作,均由社区工作人员、下沉党员和志愿者共同完成。任务繁重,让人“压力山大”。

  “今冬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2020年10月26日,汉阳区委书记徐丽调研全区小区物业管理工作时提出,社区托管的老旧小区实现“红色物业”全覆盖,“防疫,不打无准备的仗”。

  短短10天,一本由区属国有红色物业企业托管161个老旧小区的“汉阳方案”,摆上徐丽的案头。

  成立工作专班,设立老旧小区办公室,多部门联动,整合资金资源,出台托管考核细则……短短两个月时间,百余老旧小区有了红色管家。

  “落实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大家也存在认识不足、方向不明的情况。”汉阳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说,物业疑惑自己能管什么、能管到什么程度,费用从哪里来,心里没底;街道和社区也在考虑,如何才能与国有企业更有效地融合。

  为此,全区召开多次调度会、培训会,明确职责分工,统一思想,打消顾虑。

  两个月来,街道和社区每天连轴转,各部门也火力全开。

  2020年12月11日,鹦鹉街夹河社区瓜堤后地小区,这个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开放式小区,在全区率先安装智能门禁。12月18日,161个老旧小区进出口道闸全部实现智慧化改造,有了智能守门人。“那段时间,全市卖道闸、门禁的商户,不等我们开口,就知道是从汉阳过来的。”汉阳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笑言。

  “现在小区大门守得更牢,大家心里更有底了。”龙灯里小区居民莫昭琼和丈夫都是月湖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成员,2020年疫情期间每天在大门口值守,从未间断一天。

  “这么灵醒,像要办喜事的”

  ——老旧小区有颜值更有内涵

  1栋楼、2个单元,48户、101人。江堤街江腾社区下马湖小区,汉阳区最小的老旧小区。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3个车位、1个电动车停车棚,还有晾晒区、休闲区和红色文化长廊……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便民休闲座椅上,晒着太阳、聊着天。

  1月13日12时许,刚回来的居民何先进将电动车停进车棚。“以前的车棚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就漏水,现在新车棚干净又宽敞。”何先进是这里的老居民,住了近20年。

  汉阳区房管局副局长王从容介绍,2019年开始,汉阳区开始推行老旧小区三年改造计划,老旧小区开启美颜模式“逆生长”。

  “仅下马湖小区这种微型老旧小区,从楼道粉刷到院墙翻新,从清理管线到拆除违建,改造项目就多达10余项。”江腾社区党委书记肖俊说。

  改革是创新,也是选择。看准了,条件成熟了,就抓紧推进。

  “现在这个时机刚刚好。”武汉博观智库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顾玉兰,是原武汉市物业协会秘书长,有着20余年物业管理与服务的经验。在她的眼里,汉阳的三年老旧小区改造,为引入物业“软服务”打下了“硬基础”。

  据介绍,武汉市探索包括老旧小区在内的小区物业管理已有10余年,从2009年,老旧小区开始引入物业管理,到后来的城管革命,以及“电视问政”“人大问询”“红色物业”等阶段,物业服务领域更规范更专业,但老旧小区引入市场化物业企业的效果并不太好。

  建筑设备老化严重、相应配套不全,封闭管理难、规模小且分散、业主无购买服务意识,管理成本和安全风险高,无维修资金,产权形式多样等,都成为老旧小区引入市场化物业管理的“拦路虎”。

  怎么办?汉阳给出答案——乘着老旧小区改造的东风,由国有“红色物业”入驻托管,让老旧小区不仅硬件有颜值,而且服务有内涵。

  从“保清洁、保秩序、保维修”到“保绿化、保服务、保活动”,经过逐个调查研究,依据小区实际情况和居民意愿,161个老旧小区被划分为51个片区,物业服务标准分为三级管理,惠及5.7万余户约12万居民。“市场化物业要红色化,红色物业要专业化。”徐丽说。

  “隔壁街坊们碰到我,总是夸咱们小区现在变得这么灵醒,像是要办喜事的。”88岁老人胡春桃笑着竖起大拇指。

  “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汉阳区”

  ——一颗“红心”暖“民心”

  1月1日,两家区属国有红色物业企业——正阳物业和安居兴业物业,正式托管汉阳161个老旧小区。

  正阳公司董事长李莉介绍,目前,该物业已入驻汉阳区7个街道,共托管62个老旧小区,总建筑面积达284.03万平方米,服务居民达4.1万户。

  “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将分别对街道和物业企业实行‘双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作为资金拨付的依据。”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引入两家企业同台竞技,形成鲶鱼效应,同时,区财政并不完全兜底,留有部分空间让企业“自己奔”,更有利于激发国企活力。

  此外,该项扶持资金整合了历年划拨给街道的各项资金,由多个口划拨归集为一个口划拨,让资金如何使用、成效如何,一目了然。

  “汉阳区推进红色物业托管老旧小区是一项系统工程。”王从容说,此次将物业服务工作纳入到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之中,以激活基层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战斗堡垒作用,物业与街道、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多方联动,全方位服务居民。

  1月13日,走进永丰街玫瑰西苑社区财校宿舍,小区道路干净整洁,窨井盖上画着各种卡通图案,手绘墙上贴着居民们的“幸福心愿”,小区红色驿站里,放着药箱、针线包、雨伞等供居民使用。

  “衣服要穿新的,住还是咱老小区好。”上午10时,五里墩街五福里社区汉钢宿舍,“红街坊”志愿服务队队长付腊芝与队员们正在小区里巡逻,提醒居民戴口罩、少聚集。“我儿女都买的大房子,但我不愿搬家,我在这里住了30年,现在小区环境和服务越来越好,大伙就像一家人,特别亲。”付腊芝说。

  “我们要让居民,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汉阳区。”徐丽表示,汉阳区将以党建为引领,国有红色物业托管老旧小区为探索,形成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建设标准体系,织密基层治理这张网。

  记者手记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汉阳实践

  □ 吴 涵

  上世纪60年代,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出“枫桥经验”。

  “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汉阳区”,汉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可谓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继承和创新。

  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不仅有美轮美奂的高楼大厦,也有若干散布其间的老旧小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理应和全体市民一道,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可见,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既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抓手,又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从城市治理角度看,把有限的资金投向哪里,也体现着为政者的眼光和胸怀。为了161个老旧小区,汉阳区投入巨资改造,效果也实实在在:不仅群众交口称赞,改造后的小区,疫情防控成本更低、效果更好,“过硬的软硬件设施,连小偷也无法进入了!”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需求无小事,城市治理大文章。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惠民举措,又是民心工程;既是基建项目,更是社会治理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汉阳老旧小区改造的实践,为各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编辑:刘莉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