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各地 > 正文

“数”读宜昌人社:提升“幸福感”当好“答卷人”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1日 09:20 来源:中新网湖北

  中新网湖北新闻1月1日电 题:“数”读宜昌人社:提升“幸福感” 当好“答卷人” 

  作者 李蔚春 赵婷婷

  时间无痕,奋斗有迹。过去的五年,是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取得重大成绩的五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五年来,宜昌人社系统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安排部署,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时时铭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就业服务持续发力,人才资源不断集聚,社会保障愈发完善,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信息化支撑更加有力,人社扶贫硕果累累。

  五年来,人社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整体工作处于全省前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荣誉纷至沓来,全市人社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宜昌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一串串数据,折射出改革奋进的点滴成就;一项项荣誉,拓印着人社人的初心答卷。让我们从数字中,回顾“十三五”这波澜壮阔的五年。

  就业创业服务大力推进,全市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城镇新增就业48.2万人

  “十三五”期间,全市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48.2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38%;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1.6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73%;困难人员再就业9.5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90%;第三产业吸纳所占比重提升3.3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1.8%-3.8%的较低区间。

  ●“三年引进10万大学生”取得实效

  启动“三年引进10万大学生”招才引智计划,近三年全市累计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9.56万人,引才数量和成效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来,全市累计接收实习实训大学生12余万人,培育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家,106名大学生获得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资金共350万元。

  ●就业补助资金惠及57万群众

  “十三五”以来,全市共使用就业补助资金22.65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40%,惠及57万人,增长118%。发放失业保险金5.23亿元,重点群体帮扶实现常态化,121家去产能煤炭企业、134家“关改搬转”化工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基本完成,退补渔民实现100%安置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连续15年实现动态“清零”。

  ●落实各类培训补贴资金1.4亿元

  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达71家,新增企业数量为“十二五”的2.4倍,营收达14.16亿元,宜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工建设。职业培训能力不断提升,就业培训定点机构从22家增至44家,培训专业由20个逐步增至74个。扎实开展技能提升行动,全市共开展各类培训11万人次,落实各类培训补贴资金1.4亿元。

  城乡社保体系不断健全,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三项保险综合征缴率达99.32%

  “十三五”期间,宜昌市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不断织密扎牢养老保险“安全网”。企业养老、工伤、失业三险综合征缴率达99.32%,全力推进社保扩面工作,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91.30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2%,比“十二五”期末(2015年底)增长12%。全面落实社保降费率、免征、缓缴等政策,累计为全市参保单位减负72.56亿元。

  ●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实现累计“16连调”

  “十三五”期间,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连续五年上调,到2020年已累计实现“十六连调”,月均达到2143元,比2015年底的1576元/月增长了36%。“十三五”期间(2016年至2020年11月)累计为全市98.69万名离退休人员,累计发放养老保险待遇533.74亿元,离退休人员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改善。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完成率接近100%

  目前全市参保机关事业单位2526家,参保总人数15.6万人,在职职工正常缴费占比99.6%。2019年底,市属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完成参保上线,宜昌市老机保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基本完成。

  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全市专技人才、技能人才总量近90万

  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备,人才引进机制渠道不断拓宽,人才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人才总量持续增长,结构更趋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市现有专业技术人才31.9万人,其中科技研发人员2.5万名,省管以上专家累计452人次。技能人才57.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7.5万人。

  ●1.8万名企业专技人才搭上职称评审“直通车”

  开展企业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双贯通”评价工作,800名技术技能人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称。提供“培训进工厂、评价进现场”的“直通车”式评价服务,1.8万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获得中初级职称。试点开展“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基卫高”)、乡村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申报评审(“乡教高”)改革,创新开展新文艺群体人员职称专项评审工作,推动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工作,初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常态化评价机制。

  ●2名选手入选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

  湖北三峡技师学院与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合并,实现宜昌职教资源优化融合。办学规模更大,办学实力更强,获批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近三年,有6名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34名学生在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居全省前列。

  ●保障38.5万考生人事考试安全无差错

  人事考试安全长效机制已基本建立,人事考试服务领域和服务类别进一步拓展,考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考场服务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建成人事考试标准化考场580个,容纳17400人。顺利组织24个类别、30.68万人次的职业资格考试,291个专业、7.8万人次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招聘考试。发放各类执(职)业资格证书1.66万本。

  和谐劳动关系扎实构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劳动监察案件年度结案率超过98%

  在建项目推行宜昌“一条通道、一块责任牌、一个公示栏、一套台账”四个一现场管理模式,实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推进根治欠薪信息化、两网化管理模式,将拖欠农民工工资及其他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纳入“黑名单”,13.45万人纳入实名制管理,2018年4月设置农民工工资支付专户以来,共代发工资29.07亿元。近年来,全市劳动监察案件结案率均达到98%以上。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超过98%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更加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进一步提升,成立宜昌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法律援助工作站,推进“要素式”办案改革,“十三五”规划期间,各年度全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达到60%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8%以上。

  ●两届“宜昌市十佳和谐企业”各获10万奖励资金

  深化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并研究制定评选标准,用6年时间使全市95%的企业进入创建行列,60%的企业进入和谐企业行列,30家企业进入“十佳和谐企业”行列;对当选“十佳”的单位,除给予优惠政策外,还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奖励。目前已成功开展两届“宜昌市十佳和谐企业”评选,全市企业创建热情日益高涨,劳动关系整体和谐稳定。

  部门自身建设从严从实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3℃人社服务”深入人心

  围绕给服务对象提供最佳舒适度服务这个课题,市县乡三级人社服务平台和全市2000余名人社干部整体联动,瞄准焦点、疏通堵点、紧盯痛点,着力“强意识、强作风、强基础”,极力“优项目、优流程、优机制”,努力提升人社服务精准度、便捷度、舒适度。“135”服务时限承诺、工作失误失职失责和创优获奖备案、预问责、23℃人社服务标准等制度创新实施。2019年,该品牌被省人社厅在全省人社系统复制推广。

  ●215项人社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办理

  建成全省“智慧人社”核心三版信息系统,实现全省信息互联,全市数据共享。人社业务在线办理服务事项215项,事项开通率100%,85个承诺时限提速60%,8个“一件事”实现打包办理,“1300”创业担保贷款申报系统成效凸显。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全省首推“先证后验”改革,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劳务派遣单位许可分别从90天、20天压缩到当天立等可取。

  ●全市社会保障卡覆盖率达95%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395.58万人,覆盖率达95%;电子社保卡累计签发148万张,超额完成既定任务58%,签发率达40%,实现养老、工伤、失业待遇以及就业补贴等多项待遇通过社保卡发放。针对老年人签发、用卡困难,开通“亲情服务”功能,子女可通过电子社保卡中的“亲情服务”关联父母的社保卡代其操作,3.24万人因此受益。

  人社领域扶贫精准有力,各项扶贫成效全面彰显

  ●13.57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就业扶贫高位推进,全市13.57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达2.4万人。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实现3年新增返乡创业1万人目标,创建湖北省返乡创业示范县1个,示范园2个,示范项目6个,逐步从“就业安置脱贫”向“高质量稳定就业”转变。

  ●贫困人员人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代缴率达到100%

  国家出资,贫困人员应保尽保。截至2020年11月30日,我市共为20.5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 ,代缴率达到100%,有12.36万名达到享待年龄的贫困老人享受城乡居保待遇,享待率实现100%。基本实现了贫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先后组织开展“春潮行动”、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行动,全市共组织3683名“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率100%,实现了“应培尽培、不落一人”的工作目标。

(编辑:裴春梅)
关键词: